陆林/黄春霞/薛琦团队《分子精神病学》发文:明确艾司氯胺酮抗抑郁最优策略,助力临床精准用药

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量:


undefined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陆林/黄春霞/薛琦团队在明确艾司氯胺酮抗抑郁最优策略,助力临床精准用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艾司氯胺酮对重度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及围手术期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Efficacy and safety of esketamine on major depressi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erioperative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为题,于2025年10月28日(在线)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论文连接:https:// doi: 10.1038/s41380-025-03320-6。

艾司氯胺酮是一种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相关精神病症状的新型药物,已在美国、英国和欧洲获得临床批准。既往研究证实,艾司氯胺酮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在难治性抑郁症(TRD)、重性抑郁症(MDD)等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其长期疗效、成瘾风险以及在不同类型抑郁中的预防作用仍存争议。

该研究共纳入67篇RCT,包括17项多中心研究,涉及来自38个国家的人群;19项聚焦于MDD/TRD的研究,纳入来自38个国家的3483例患者;18项聚焦于产后抑郁(PPD)研究,纳入来自中国的3985例患者;30项聚焦于术后抑郁症研究,纳入来自中国的4085例患者。该研究首次系统地比较了艾司氯胺酮在不同给药途径和剂量下治疗MDD/TRD以及预防PPD/术后抑郁症的疗效,填补了艾司氯胺酮在最佳给药剂量和途径选择方面的关键空白。艾司氯胺酮在治疗MDD/TRD以及预防PPD和术后抑郁症方面均有效。静脉给药数据涵盖了三种适应症的试验:静脉注射0.2 mg/kg是降低MDD/TRD的抑郁量表评分和提高应答率的最佳剂量;对于PPD,静脉注射0.2 mg/kg可在产后1周和6周时显著降低量表评分,静脉注射0.4 mg/kg则能最佳地预防发病。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和艾司氯胺酮的广泛应用,优先考虑长期用药的影响,对于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该研究拓展了艾司氯胺酮的应用范围,为后续研究提示方向,致力于改善全球数百万受抑郁症影响患者的结局和生活质量。

该研究得到了临床与基础研究联合创新团队、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LOEWE等项目的支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

联系电话:0531-59567871信箱:sdsnyy@sdf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