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效麻醉药依托咪酯(Etomidate)正逐渐从重症监护领域的临床用药演变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性滥用物质。该药物因其起效迅速、对心肺功能抑制相对较轻,却兼具解离样效应和成瘾潜力而受到滥用者关注。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其通过电子烟液(如“太空油”“kpods”等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流行,已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与社会隐患。
2025年10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陆林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题为《Etomidate misuse: a digital era threat to youth and a call for anticipatory control》的评论文章,深入剖析了依托咪酯滥用转型、数字扩散、监管不足并提出防控倡议。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5)00267-6。文章聚焦依托咪酯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快速扩散,指出其作为“新型数字媒介驱动的物质滥用”代表,已经对青少年群体造成依赖、肌阵挛、人格解体乃至自杀意念等严重风险。

01 新型风险:数字平台驱动的药物传播
文章指出,社交媒体和加密平台正在成为依托咪酯滥用的核心传播渠道。通过“ET”等隐语,相关内容在短视频和“挑战视频”中迅速扩散,进一步放大了青少年群体的模仿与尝试风险。这一趋势与传统药物滥用显著不同,呈现出“数字化、年轻化、隐蔽化”的新特征。
02 严峻现实:监管滞后与衍生物激增
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2024年数据,依托咪酯已成为我国滥用最严重的麻醉精神药品,滥用者中超过八成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与此同时,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UNODC)报告显示,仅在2024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就出现了6种新的依托咪酯类似物,监管远远落后于新物质的演化。
03 迫切呼吁:建立前瞻性防控体系
文章强调,依托咪酯娱乐化滥用发出了“数字时代药物风险转型”的警示信号,必须超越传统毒品管控思路,建立跨学科、跨部门、面向青少年的前瞻性应对体系。具体包括:
医疗环节: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麻醉药品“闭环管理”,实时追踪发放与剩余药品,确保流向透明可控。
数字监管:强化社交媒体平台责任,运用动态隐语识别和平台特定执法,切断线上扩散渠道。
青少年干预:推广沉浸式反毒教育和同伴引导的网络干预,发挥学校与社区的主导作用。
国际协作:利用联合国国际麻管局(INCB)工具和“危险物质快速拦截计划”,加强跨国前体化学品流动监测与联合执法。
04 展望:防患于未然
评论文章指出,依托咪酯滥用案例提醒我们:新型药物滥用已进入“数字化驱动、青少年为主”的全新阶段。若不能尽快行动,滥用趋势或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散。陆林院士团队提出 “要以前瞻性、数字化和青少年为核心的策略,建立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卫生与药物管控体系”,以避免这一潜在危机演变为新的公共健康灾难。
该评论的发表,不仅在国际社会清晰传达了中国在麻醉药品管制领域的专业警示与行动倡议,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精神卫生保障与药物管控体系,提供了一个兼具科学基础、前瞻视野与国际对标价值的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