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睡对健康结果的潜在机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陆林/王育梅教授团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合作于2024年08月08日在国际著名睡眠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s》(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11.2)发表了题为“To nap or not?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of habitual daytime napping and health outcomes”的研究。该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于44篇纵向研究的180余万人的相关数据,总结了午睡与多种健康结局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为系统理解午睡行为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所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午睡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缓解疲劳的习惯。同时午睡对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公众以及医学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有不少研究明确指出,午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人们的认知功能以及身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比如,它可以帮助缓解疲劳,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得人们在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中精力充沛。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不恰当的午睡习惯极有可能与多种健康风险紧密相关,比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当前的公共卫生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习惯性午睡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指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遵循MOOSE和PRISMA指南,通过荟萃分析发现,对于主要的健康结局而言:习惯性午睡增加了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而对于认知障碍和肌肉减少症则是保护因素。习惯性午睡对其他次要健康结局也有增高的风险,包括癌症、痴呆、帕金森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周动脉疾病、阿片相关不良事件、自伤和虚弱。
该研究根据习惯性午睡的时长进行亚组分析,发现≥30分钟的午睡会显著的增加三大主要健康结局(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而<30分钟的午睡组则未见明显的风险增加。随后作者对可能影响到习惯性午睡与主要健康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亚组分析,以上结果不受午睡频率、午睡人群比例、样本量、年龄、性别比例、BMI、随访时间和共病情况的影响。
该研究还总结了习惯性午睡与健康结局之间的潜在机制,作者提出:更长时间的午睡可能通过改变多个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健康,首先,午睡较长的人可能会出现昼夜节律失调,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其次,更长的午睡可能会打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此外,过长的午睡会增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这些因素会共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增加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导致死亡率增加。而相比之下,较短的午睡会改善夜间睡眠不足导致的昼夜节律失调、恢复免疫功能、减少氧化损伤,也会减缓神经退化的程度,改善认知功能。
本研究通过汇总大样本纵向研究数据,表明了习惯性午睡,尤其是持续 30 分钟或更长时间,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可降低认知障碍和肌肉减少症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全面概述了习惯性午睡对健康的影响,并建议午睡时间过长的人应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尽量将午睡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并增加白天活动的时间,以降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然而本研究的异质性较高,虽然纳入的均为纵向队列研究,但仍然难以避免反向因果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多中心的设计严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帮助人们更个体化地了解习惯性午睡对健康的影响。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