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占据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60%,并是成年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与脑胶质瘤打交道不仅需要高超精湛的技术,更需要与死神搏斗到底的勇气和异乎寻常的执着。
作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新任主任,他以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技术,与死神搏斗,为患者带来希望。他就是刘英超,一位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一位青年泰山学者,2023年度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勇气、执着和创新的传奇。
刘英超自1998年大学三年级时便立志把神经外科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就再也没有变过,而且越来越热爱,越来越投入,开启了他贯穿职业生涯的临床与科研双重追求之路。
在科室学习室里的对联“学术多争鸣,科研少知音”正是他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正是在一路攀登科研的高峰上,他越走越远,越走越孤独,但他并不孤单。刘英超不仅汇聚了全国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济南举办各种论坛、沙龙,更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频频发声,他承办了科技部2023年度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为塞舌尔乃至整个非洲地区的医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刘英超连续发表了多项中国人原创的研究成果,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他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PNAS、Advanced Science、Neuro-oncology、Bio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坚持问题导向搞科研
“决定干‘神外’后,我从没动摇过。” 1998年,刚刚开始见习的刘英超就坚定了“神经外科”这一方向,虽考研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他一边工作一边潜心学习,200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攻读博士学位。
“神外的吸引力不光在于要和大脑打交道,还在于时刻和死亡交手,我喜欢挑战。”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的勇气,更彰显了他对医学探索的无限热爱。
2015年起,他将眼光重点放在了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上。脑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脑肿瘤,因其高致死率而被称为“大脑杀手”。 在这一领域,刘英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 channel,AQP4)和脑胶质瘤精准诊疗的密切关系,并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分子成像技术,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效率。
AQP4是一种表达在胶质瘤细胞的水分子选择性膜蛋白,并主导肿瘤的迁移、增殖和治疗耐药性等恶性表型。然而,长期以来,基于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是定量AQP4表达水平的唯一方法,但AQP4的表达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均有巨大差异,导致临床准确率不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定量检测AQP4表达的分子成像技术。
刘英超深知,患者的需要,就是他奋斗的方向,面对这一难题,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刘英超带领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白瑞良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在分子成像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研究造影剂的胞外分布特性,实现了对AQP4的精准测量,成功预判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最高的部位,并实现了神经导航下的胶质瘤精准切除。这项技术不仅从方法学上实现了突破,更为胶质瘤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高效的影像学工具。目前,这项技术在山东省立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影像科已经常规应用,在各项预测临床任务上都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价值,显著提高了脑胶质瘤的精准诊疗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有近百名患者因这项技术而获益。这不仅是对刘英超及其团队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医学科技进步的生动诠释。在神经外科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刘英超正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为患者带来希望,为医学界带来创新。在医学领域,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刘英超,凭借其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敏锐洞察力,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棘手的问题——脑恶性肿瘤的立体定向活检。在国际医学界,脑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活检常常因缺乏可靠影像的引导而受限,导致胶质瘤的正确诊断率仅有40%-50%。这一现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刘英超深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意味着什么。因此,他决定利用自己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丰富经验,结合细胞恶性增殖的磁共振可视化技术,对脑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活检手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通过不懈努力和反复实验,刘英超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活检技术。凭借这项新技术的加持,脑胶质瘤的正确诊断率提升,达到了90%,这一跃升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诊疗体验,更为他们提供了及时获得科学治疗的机会。对于许多患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提升,更是生命希望的重燃。刘英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信仰,什么是不断追求卓越的理念。
坚持极致精神做临床
对于医学,刘英超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耿直之气,“要做就做到极致”“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成了他的工作信条,也让他发现了许多常人无法发现的细微之处。
2023年12月份的一个夜晚,张先生在做完恶性肿瘤摘除手术5天后突然呼吸急促,情况危急。多家医院多学科会诊后的结果是:患者可能是呼吸道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或者考虑休克前期。但刘英超对这个结果心存疑问,“患者pH值为7.09,心率快,有尿,但不发烧,没有明显感染的证据。患者有多年糖尿病,但血糖却只有8.3。这个血糖值非常可疑,有可能误导了会诊结果,我认为患者有必要进一步排查是否酮症酸中毒。”在他抽丝剥茧的分析和坚持下,患者通过尿检,最终确诊为酮症酸中毒,通过用胰岛素并在重症医学科的帮助下,患者两天后就转危为安。“刘大夫,您的火眼金睛救了我的命。”悠悠转醒后的赵先生含泪说道。
脑灌注技术在脑肿瘤的精准诊疗以及预后评估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该技术却一直未作为常规临床检查项目开展,还面临图像易受病变周围因素干扰等问题,如何解决原始脑灌注图像生成的标准化问题,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成本,困扰了刘英超许久,决心寻求解决方案。在了解到西北工业大学的夏勇教授团队在图像生成模型优化方面有深入研究后,他毫不犹豫地发起合作,直接一封信写给素未谋面的夏教授,邀请他一同做研究。“我坚信:生命面前,天下一家。”就在这样的跨学科强强联合下,这个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使基于常规磁共振图像生成脑灌注图像成为可能。以差异求突破,以突破显特色,他的研究思路清晰可见。
刘英超对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执着和投入,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也得到了高度肯定。两项研究成果被国家卫健委《健康报》作为突破性技术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他本人在2023年度中国神经外科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排名第11位,列山东省首位。“这些成绩都是基于省立医院优势临床平台做成的,没有医院和科室的大力支持,这些成绩是不可能实现的。”刘英超肯定地说。
坚持把患者摆在心间
大学毕业24年来,刘英超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他形容,被患者需要的感觉,如同炎炎夏日里的春风拂面,让他的心中生出经久不息的奋斗力量。
20岁的张纯(化名)是一位特殊的年轻患者,他的故事成为了刘英超职业生涯中一个深刻的记忆。经过三四次脑肿瘤治疗,他的愈后情况始终不尽如人意,他的脑肿瘤扩散,甚至感染过脑脓肿。面对多次复发后的严峻病情,状况不容乐观,此时再行开刀,作用已不大。但刘英超并没有选择放弃。经过反复研究讨论,他提出了一项创新诊疗方案——“利用热凝针多位点‘烧死’大部分肿瘤”的方法,通过把肿瘤的恶化部位“烧死”,以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并延长其寿命。
虽有风险,但张纯的爸爸始终信任刘英超,在他的坚定支持下,刘英超利用AQP4分子影像引导下精准地找到位点,并成功延长了张纯的生命。治疗成功后,刘英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回报了那些帮助过张纯的人。刘英超回忆:“张纯家是卖土豆的,我买了他爸爸1500块钱的土豆,请他把这些土豆寄给帮助过张纯的人,希望他们的善意得到回报。”
在刘英超的医学生涯中,不仅有对专业技术的不懈追求,更有一份跨越国界的医者情怀。“刚到省立医院的前两年我就主动报名去援非,我帮助塞舌尔卫生部在国家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填补了当地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山东省立医院是支撑我做这件事的最强后盾。”2010年,刘英超入选山东省援塞舌尔医疗队第十三批队员,并于2010年7月-2012年8月赴塞舌尔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回国后,刘英超并未停止他的国际医疗援助工作。他积极促成了“中国-塞舌尔交互式远程智慧诊疗技术人才国际培训班”项目,项目首次启动就招收了来自塞舌尔国家医院的6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提高了塞舌尔的基础医疗及远程诊疗能力,并首次实现中国-塞舌尔实时交互式远程医学会诊,这一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山东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哪有超人啊,医生也是普通人,只不过穿上了白大褂而已。”刘英超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定位有着非常朴素而赤城的认识。穿上白大褂,刘英超就是那个在无影灯下与病魔抗争的勇士;脱下白大褂,他依然是那个心怀大爱、平易近人的普通人。在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医学之路上,他正穿着自己钟爱的白衣,怀着对患者的满腔热忱,继续以他的专业技能和探索精神,为患者带来希望,为医学界带来创新,在临床科研的漫漫求索路上奋步前行,将更多的智慧与能量传播到远方。